本词条缺少信息栏、名片图,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,还能快速升级,赶紧来编辑吧!
狮象灯舞历史起源
编辑狮象灯舞始于宋代,据徐塘《朱氏宗谱》:徐塘朱氏家族视宋代教育家朱熹奉为先祖。朱熹曾携夫人胡氏来马金包山讲学,不幸胡氏夫人病逝于包山。之后,朱熹告别包山。后传来朱熹荣升高官,光宗耀祖。因徐塘朱氏族人结彩迎灯,扎了狮象灯,舞灯欢庆;名“狮”(师)盖世,万象更新之意, “狮象灯舞”便由此而来。
当地又一传说,古时一老人上山砍柴,不幸从山上摔下,不醒人事,有一狮子将其背下山放在老人家门口,老人得救生还。其媳妇为感谢狮子救父之恩,便在老生日的那天,用竹篾扎了一个狮子在村子里巡游谢恩。“象舞”则源于当地一座孤山(大武山),山的整个形状就象一头大象,那长长的象鼻正好溶入徐塘村村落的中间,为了增添节日喜庆,也给徐塘村民带来好运,朱氏族人便扎了狮象灯在村中迎舞。[1]
狮象灯舞表演形式
编辑狮象灯舞舞蹈道具
编辑狮象灯的道具均用竹篾和绵纸扎成骨架,再用彩纸剪成细细的毛发,糊在狮象身上;在前后腿的位置各竖一根木棒,一是便于拿着表演,二是在木棒顶端可插蜡烛;狮子抱着彩球,象儿抱着“八宝”;眼睛用笔画成,象鼻能屈能伸,整个形象栩栩如生。迎舞时还伴有各种花灯。[2]
- 参考资料
-
- 1. 【狮象舞(沃家狮象窜、狮象灯舞)】 .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[引用日期2015-03-13]
- 2. 朱子与狮象灯舞 .衢州新闻网[引用日期2015-03-13]
词条标签: